“十二五”期间,污染物约束性指标中,有望加入“新成员”。
本报记者从渠道获悉,正在拟定中的“十二五”环保规划中,出现了两个“实施总量控制”的新指标,即氨氮和氮氧化物,这两项物质分别是水污染物和空气污染物中的“大户”。
具体减控指标拟定为,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比2010年减少10%,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%。
“在污染物控制方面,华球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逐步从单一污染物控制转向多重污染物控制。这将大大提高高耗能企业的环保门槛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。”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。
记者了解到,相比氨氮,氮氧化物的控制局面将更为复杂,难度很大。因为中国城市群大气污染,正从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转化。
如要完成氮氧化物减排目标,多位大气污染治理专家建议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应开展电力行业强制脱硝试点,并在机动车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的重点城市,开展机动车保有量总量控制试点。
多元污染物控制提上日程
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曾公开表示,“十一五”期间污染物减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中国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,但是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。
“以现在的情况来看,完成‘十一五’期间二氧化硫(SO2)和化学需氧量(COD)的减排目标,应该难度不大,但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。氨氮和当氧化物的高排放一定程度上抵消了COD和二氧化硫的减排效果。”一位地方环保系统的官员对记者坦承。
事实上,影响“环境质量”的是一系列污染物,仅仅靠约束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是难以见效的。
以治理水污染为例,通过对COD的总量控制,COD逐年走低,但水中污染物氨氮超标现象日益突出。近年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,地表水中的氨氮已经逐步成为zui主要的污染项目,甚至已超过化学需氧量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。
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大气污染治理中。卫星监测发现,2006年后我国上空的SO2开始急剧下降,降幅大约在20%,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却在增加,结果酸雨和灰霾现象并没有减轻,一些地区反而变得更加严重。
以江苏为例,某些地区的酸雨发生频率依然较高,由于氮氧化物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,酸雨类型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。2010年上半年酸雨发生率达到了近4年的zui高值。
在这种情况下,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纳入总量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。“这同时表明国家要在改善环境质量上发力,否则无法实现2020年环境小康目标。”环保部的前述官员对记者表示。
氨氮纳入总量控制,将会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纺织业、皮革毛皮羽毛(绒)及其制品业、饮料制造业、食品制造业这8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根据2010年年初公布的《中国*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》(以下简称《公报》),上述8个行业氨氮排放量合计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氨氮排放量的85.9%。这也意味着,其中的一些氨氮排放不达标或者难达标的中小企业,将被迫关闭、停产或者转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