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靖江工商局接连端掉两家“地沟油”加工黑作坊。然而,受执法权所限,工商部门无法追查这些“黑心油”的去向。有市民担心,其中部分“地沟油”有可能流向食品市场,被一些饭店所使用。 案例一:土作坊偷炼“地沟油” 案例二:被贴封条也不“停产” 工商部门:*追查尚有难度 市民担心:抽查饭店难保无遗漏
凌晨,在靖江城区一家酒店内,张老汉挪开下水道的盖子,一阵恶臭扑鼻而来。下水道里漂着厚厚一层褐色油状物,那是清洗碗碟后的油脂、洗洁精及饭渣的混合物。张老汉用大勺一点点地把油状物掏出来,倒进身旁的铁桶。几个桶都盛满了,他便驾驶电动三轮车返回加工“地沟油”的土作坊。随着车子的颠簸,带着浓烈酸臭味的泔水洒了一路。
土作坊隐蔽在张老汉的责任田里,周围是大片的油菜花和麦子,不易被发现。土作坊分成操作间和储存间,中间由一条田埂隔开。操作间极其简单,一口直径为1米的方砖池,四周被熏得黑漆漆的,池子东南角有根管子,下端接一只大桶。点上柴火,张老汉将泔水倒入池中。一小时以后,浮渣漂浮的泔水臭气蒸腾,直往外冒泡。油泡越来越多,张老汉打开管阀,酱色的“地沟油”流入桶内。
张老汉每两天去趟酒店,每次能带回500斤左右的泔水混合物。烧煮后,他能得到近200斤的“地沟油”。至于油的去向,张老汉称,由他儿子处理。
张老汉的土作坊位于靖江滨江新区某村,没有任何证照手续。3月底,这一窝点被靖江工商局查处。
4月10日,记者随靖江工商局的执法人员来到该市斜桥镇六助村的徐某家。站在小院门口,记者就闻到刺鼻的臭味。门前停着的一辆面包车,那是徐某用来装运饭店泔水的。几天前,工商执法人员接到举报,已经取缔该作坊,并贴了封条。
然而,当执法人员再次来到徐某家屋后的“地沟油”加工车间时,里面依然“热火朝天”。
近30平方米的工作间,由石棉瓦搭建而成,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油,粘鞋。肮脏不堪的锅台上,泔水已经开锅,臭气蒸腾间,赭色的油泡汩汩上翻,油烟呛得人睁不开眼。锅台下方,30多只大铁桶绕墙依次排开,杂色的桶身上污迹斑斑。
记者看到,从一只桶内捞出的“成品油”很像饭店里吃剩的酸菜鱼汤汁,烟火味较浓。凑近桶口往里看,混浊不堪,米粒、菜叶等清晰可见。作坊后面,徐某挖出两个长3米、宽2米的深坑,坑内已被炼油后的灰黑色渣滓填满。记者注意到,坑周边的麦苗矮小枯黄,有的已枯死。
现场操作工说,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沉淀好后的泔水捞到大池子里煮。高温熬煮后,油、水分离,他再用一只小桶将浮在上面的油舀出来,用纱布简单过滤,然后装到靠墙的大桶里。
经营作坊的徐某说,他见“土法炼油”操作简单、来钱快,便到城乡饭店、酒家收来泔水,在自家屋后支起炉灶“炼”起了油。对于油的用途,徐某含糊其辞,宣称他才开始加工,油的数量有限,“成品油”被一个江阴人买走了,具体去向他也不清楚。
泰州工商局办公室一负责人介绍,对于“地沟油”作坊,工商部门仅能以无证无照予以取缔,然后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。既无法查究油的去向,也没有办法*断其“根”。
据介绍,近两年来,泰州工商也查处过类似的地下作坊。这些作坊大都以家庭为单位,规模小,设施简陋,只需用砖头垒个灶,支个大铁锅就可以了。一旦被取缔,找个更为隐蔽的地方就可以重新开张,流动性*,彻查相当困难。目前,工商部门只能依靠举报,发现一个,查处一个。
此类案件能否移交*部门立案侦查?工商部门有关人士表示,目前泰州还没有发生移交的案例。
案件移交有相应的立案标准,包括当事人生产、销售的金额,有无造成人员中毒等。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,当事人生产、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,就可以移交*部门立案侦查;如果导致人员中毒,*部门则可直接介入调查。根据其他城市彻查的经验,“地沟油”利益链间通常是现金交易,一笔就是一笔,没有账本,也没有所谓的购销合同,因此金额上基本无法累加,给取证带来相当大的困难。
有市民建议,对“地沟油”,相关部门应该特事特办,一旦发现线索,立即联合执法,*追查,杜绝其进一步流通。
为防止“地沟油”混入市民餐桌,工商部门对油品流通领域实行定期、不定期检查制度。检查时,商家必须提供进货账目,包括进货渠道、数量等内容,确认其油品的来源,如出现有嫌疑且不能出示的,执法人员将对其油品进行抽样化验,以确定真伪。
市民到饭店就餐存不存在“地沟油”隐患?泰州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浦政轶说,自去年年初开始,他们就对全市大大小小的饭店进行油品等索证专项检查。饭店里所有的用油必须持有“身份证”,提供不出的就是“黑户”,就要被封存,接受专业检测。这样的检查,他们每个季度都会进行,检查时实行抽查制。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发现“地沟油”流向餐桌的现象。
就餐时,很少有消费者留意油的质量,多数人也分辨不了“地沟油”与油的差异。莲花二区徐认为,虽然工商、卫生部门在查处“地沟油”的生产、使用上做了大量工作,但毕竟只是抽查,难免会有遗漏,并不能确保饭店使用的油品*没有“地沟油”。